close

有資金上的需求,可以到以下網址填表免費諮詢

http://58588.co/

 

(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5日電)1895年清帝國將台灣割讓日本,台灣人成立「台灣民主國」抗日。已故美國記者達飛聲當年來台,以文字和插畫記錄乙未戰役始末,中研院近日展出他的文物,帶民眾瞭解第三方觀點。 達飛聲(James Davidson)先後為紐約前鋒論壇報等多家報社工作,後來還曾擔任美國駐台外交官,並參與國際扶輪社。他過世後,畢生文物典藏於加拿大University of Galgary。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今天舉辦的「翻轉1895—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」,展出達飛聲與台灣乙未之役相關的複製品。 中研院台史所長謝國興表示,達飛聲用過很多名字,當時台灣人比較熟悉的是「禮密臣」,中文字看不出所以然,但用閩南語一念,就是Davidson。他也用過「德衛生」,據說是後來擔任外交官,美方覺得原名不妥,才改成達飛聲。 達飛聲於1895年3月抵台,拜訪當時的台灣巡撫唐景崧(後任台灣民主國總統),取得參與軍隊行動、採訪軍官的核可。日軍來台後,他也取得日方隨軍記者身分,親眼見證了乙未之役的始末。 對於台灣人當時要迎接日本還是反抗日本的複雜心理,達飛聲有如此生動的描述,「台灣人認為,儘管皇帝已經把台灣割讓出去了,能表現忠君愛國的行為莫過於抗日。不過,許多清國子民愛國心並不強烈。大部分的中產階級就在『搥胸泣血,誓同死守』和『冷漠以對,看事辦事』間搖擺,芝麻小事都足以讓他們改變立場,端視外面兆頭而定。」 日軍來台,徵召台灣人支援後勤運輸,達飛聲在日記裡曾抱怨這些「可惱的苦力」,在戰鬥緊要關頭,仍毫不愧疚地將轎子擋在旅團長前,悠哉地坐下觀戰。 達飛聲擅長插畫,在他的隨身筆記本封面,就畫了清日兩軍人對比,日軍穿著西式制服、拿著洋槍氣勢自信,而清軍則相對窘迫,拿著傳統兵器,甚至還打著赤腳。筆記內頁也有多張插圖,包括他聘請的一位客家籍女性幫忙洗衣服,也被以繪畫形式保存下來。 謝國興表示,達飛聲為乙未戰爭,提供了珍貴第三方觀點,中研院預計年底將出版他的著作中譯本。不過謝國興也說,達飛聲還是有偏見,他明顯較喜歡日本,對日方的描述較為正面,因此分析他的資料時要特別小心。1040915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公教築巢優利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